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洞察时与势,新区使命更重大。尽管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因素上升,内部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央要求“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新区作为国家级综合功能平台,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改革任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奋勇争先。统筹稳与进,新区基础更坚实。中央密集出台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省市强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新区重点项目储备超全省十分之一,重大科创平台占全省近一半,承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项目布局的条件更优越,有利于新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提升质与量,新区底气更充足。经过完整年度的改革实践,新区竞争力、首位度、贡献率日益提升,8项高质量指标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30余项改革成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科技成果总量、市场经营主体总数再创新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区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把握立与破,新区动力更强劲。通过聚力“四个新区”建设,我们已经立起了新发展理念的指挥棒,破除了因循守旧的路径依赖;通过出台招商指引、工业用地亩均效益评价,我们已经立起了重质量、重效益的价值导向,破除了“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粗放思维;通过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我们已经立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正在破除有效供给不足的发展瓶颈。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找准发展路径,新区就一定能在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示范。
2024年和记AG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市委和新区党工委(岳麓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实八个“走在前、作示范”和七个“坚定不移”要求,聚焦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深入落实“产业质效倍增年”“担当善为落实年”活动要求,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奋力谱写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
我们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产业强区、实体为本,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2+4+N”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十百千万”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升重大项目支撑力。开展十亿项目引培行动,以标志性项目引领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中电四十八所半导体装备产业园、中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电软件园三期、扬杰科技等一批存量项目增资扩产。新组建驻京、驻深招商专班,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先进产业和“三类500强”企业,深化供应链招商、基金招商、中介招商、应用场景招商、重大节会招商。持续举办“湘商回归”“百万校友回岳麓”等系列活动,提升引进项目质量和能级。力争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0个、5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4个、10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三类500强”关联企业20家以上,完成合同引资1600亿元以上。
提升链主企业引领力。开展百亿企业成长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以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建设以链主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生态,优化“四长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产业链建设讲评会,促进中小微企业与链主企业建立供需关系,提升本地配套率。建立企业梯度成长体系,重点推动长远锂科、红太阳光电等优势企业向百亿级企业迈进,力争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产值过百亿企业2家以上。支持上市企业实施市值倍增计划,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取7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新增上市企业4家以上,培育市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
提升优势集群竞争力。开展千亿集群扩能行动,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千亿级集群,力争大健康产业跃上千亿规模。做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引进工程装备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扩大增材制造装备应用领域,补齐光伏装备产业链条,力争优势产业综合实力稳居第一阵营。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聚焦“芯软安端”四大领域,引导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提升服务能级,提速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建设;加快北斗产业园建设,开放应用场景,围绕新一代卫星系统布局创新链,重点推进星网等重大项目成果转化落地,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华曙高科、矿冶研究院等企业主导行业标准制定,建设湘投新材料产业园,促进中小型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做精大健康产业集群,发挥方盛制药、圣湘生物、南华生物等龙头上市企业带动作用,构建以中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推动“医、械、食、美、养”联动发展。做专生产性服务业,紧跟优势产业需求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壮大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打造洋湖、后湖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集聚地,助力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完善智慧楼宇管理平台,提升楼宇“四率”,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高端商贸、科技创新等为特色的楼宇经济。
提升数智技术驱动力。推进“智赋万企”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布局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数字化平台,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以上,全年“上云上平台”企业7000家,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提升新型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深化算网一体融合,推进光环新网云计算、拓维信息昇腾算力等省级“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建设。聚焦深地深海空天、未来材料、未来汽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方向,加强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研究和数字化应用探索,抢占前沿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坚持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
突出创新平台领航。全面推进湘江科学城建设,构建“一轴两带六组团”的空间格局,加快湘江科学中心、湖南大学科创港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前瞻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以“岳麓山科创园”为核心承载地,打造“三湖一岭”四基地,进一步集聚高校科创资源,提升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创新策源能力。统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共享平台。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新建增材制造、生物医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全球招引一批高能级研发机构落地,全年新增“三类500强”企业研发中心(总部)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0家以上。
突出科技攻关领先。坚持和记AG引导、企业主导,建立重点产业急需攻关技术常态征集和动态调整机制,分链分类建立攻关技术项目库。鼓励研发机构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省市十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等项目。深化院校企合作,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在半导体、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方面,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支持企业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00个,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
突出成果转化领跑。支持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科技园、湖南大学科技园建设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强化岳麓山科创路演中心与湘江基金小镇联动效应,实现“成果筛选-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孵化-股权投资-转化落地”全过程无缝衔接。畅通成果转化实施路径,支持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取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成果转化“先投后股”等改革试点。推广知识产权运营“中南模式”,促成更多成果就地转化,力争全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3万件,专利转让许可2500次以上。搭建首创产品和先进技术发布平台,优化完善首台套首批次产品保险补偿机制,新增首台套装备10项、首批次新材料5项。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发挥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作用,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20亿元。
突出创新人才领军。以“高精尖缺”为导向,挖掘高校校友和湘籍人才资源,谋划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院士和一流创新团队。发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人才集聚作用,新建海外人才联络站3个,建好留学生创新中心、洋湖国际社区,引进一批海外人才。引导高校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总监”,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兼任“产业教授”,实现规工企业与对口高校全面对接。新建一批高端人才公寓,鼓励企业购置房产引才留才,开通科研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打造舒心舒适的人才家园。
(三)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深耕综合改革试验田。以深化改革破难局、开新局,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改革国有资本运营机制,建设“资产超市”,盘活行政资产和国企资产。按照“大集团+专业子公司”模式,理顺出资人关系,压减管理层级,提高信用等级,推动差异化发展、特色化运营,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国企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创投类企业强制跟投等创新举措,激发经营活力,提升企业效益。健全国企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完善外部董事制度,强化经营风险、债务风险管控,严格经营性项目监管。
增强园区改革质效。推进长沙高新区、岳麓高新区调区扩区,完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园区运行体制。优化“园区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扩大岗位聘任制等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创新招商队伍市场化路径,充实园区招商力量,推动园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探索湖南金融中心实行园区管理机制,积极争取科技金融改革试点和私募股权份额转让试点,持续引进持牌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补齐外资银行、保险、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业态,全年入驻金融机构150家以上,力争基金管理规模突破5000亿元。
激发要素市场活力。试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科学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推行土地1.5级开发及弹性出让机制,清理盘活闲置土地、低效用地4000亩以上。推进集体土地征地拆迁房票安置模式,满足多元化安置需求,缩短安置过渡期,完成征拆腾地9864亩,保障工业用地4000亩以上。放大2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效应,与社会资本组建子基金50支以上,认缴规模100亿元以上。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支持企业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1.5万人次以上。建立合规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拓展多元创新的数据应用场景。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新模式。
(四)坚持扩大内需、外引内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推进大开放、激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
繁荣消费市场。推进华润万象城、招商花园城、卓伯根等大型购物中心建设,打造“湘”当有味湖湘文化美食街区,升级桐梓坡、梅溪湖、洋湖等重点商圈。落实促消费各项政策,持续举办汽车消费节、年货节等节会活动,新引进知名首店、品牌店、旗舰店10家以上。稳定汽车、住房、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批发零售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牌等新增长点,拓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领域。塑造泛岳麓山文化旅游圈,整合大王山文旅资源,串联华谊兄弟小镇、巴溪洲等文旅设施,“宿”造高品质夜经济,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全年游客接待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优结构的关键作用,全年铺排项目2200个,年度计划投资超2000亿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20个,加快90个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分类建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三个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融资。扩大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争工业投资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
提升开放能级。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参与“湘欧经贸促进洽谈周”等活动,融入中欧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组织新区企业抱团出海,参加国际知名展会,支持重点企业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开展“侨青海归新区行”等国际交流和投资推介,支持工程机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行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利用外资总额增长10%。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创新跨区域合作开发机制,提速九华兴隆湖片区建设,加大湘阴金龙片区合作开发力度,实现虞公港一期港口运营。
(五)坚持市场导向、服务至上,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营造安商惠企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行“一事联办、一窗综办、一网通办”,实现第二批审批事项的材料、环节、时限再压缩20%。优化升级惠企政策,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常态化开展企业帮扶,设立规上企业服务专员,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优化“双随机、一公开”平台运行机制,推广涉企柔性执法,依法审慎办理涉企案件,落实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制度,让企业安心生产放心经营。
优化亲商助企服务。发挥政企早餐会问需纾困作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建设行动,支持企业争创国家质量奖和中国驰名商标。组建新区企业家协会,组织民营企业互访互学,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合国内知名高校举办新区民营企业总裁班,选送一批民营企业家赴海外学习培训,提升企业家能力素养。开办湘江企业家大讲堂,邀请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授课交流,帮助企业家拓宽视野。重视企业文化传承,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的“创二代”和青年企业家。
浓厚尊商重企氛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关心、爱护、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推进“新官不理旧账”、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整治,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在新区融媒体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栏专刊,广泛宣传新区民营企业先进事迹,积极推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设立新区“企业家活动日”,评选发布民营企业营收规模、税收贡献、研发投入、社会责任四个百强榜单,加强典型培育,树立良好导向。
(六)坚持精致建管、精明增长,共筑独具魅力现代化都市新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数据整合,完善基于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城市信息体系,强化对建筑风貌的引导和控制,彰显湖湘风范、山水风韵、人文风采。畅通综合交通网,启动湘江科学城“三纵四横”路网建设,完善高铁西城配套基础设施,打通黄桥大道南延线、青山路、樱花路等20条断头路、瓶颈路。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整治梅溪湖大桥北、许家洲路等城区易渍易涝点。夯实能源保障网,打造“三区三厅”示范工程,高水平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
打造绿色发展典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用好“电力大数据+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实现空气质量标准站全覆盖,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88%以上。加快生态治理,实施赵洲港泵站汇水区、含浦、麓谷等片区雨污分流整治工程,实现原铬盐厂铬污染问题整改销号。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探索“绿色账户”积分兑现模式。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引导园区企业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巩固市容环境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成果,加大城市斑点和零星用地整治,提升门户道路和重要节点形象品质。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田长制”要求,完成耕地恢复261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3万亩、粮食播种17.1万亩以上。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优化民居规划设计,加强建房风貌管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休闲观光、研学教育、乡村民宿等业态,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百万元以上行政村增至36个。推进城乡供水民生保障,完成1.6万户城乡居民供水设施建设。新建提质农村道路60公里,新改建农村桥梁2座,实施冬修骨干水利项目77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5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七)坚持守牢底线、筑牢防线,提升城市运行安全和治理水平。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盯道路交通、消防、燃气、建筑施工、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铁腕整治非法违法行为。提高安全事故发生单位曝光率,形成有力震慑。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开展安全教育,持续推广九小场所安装智慧烟感报警器和简易喷淋装置,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人员伤亡数大幅下降。认真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护航人民安全。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以党建引领三方共治,建立红色管家服务模式,以红色物业“小切口”撬动社区治理“大民生”。定期发布物业服务“红黑榜”和“重点监管”项目,推进物业服务市场化、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大数据赋能,梳理12345热线工单,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创新基层网格化管理,优化社区管理边界,规范新建社区工作人员选聘使用。做实“五社联动”服务平台,倡导“志愿者文化”,壮大群防群治力量。
维护大局和谐稳定。持续加大涉非涉众风险隐患排查,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强房地联动开发动态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三元调解”和领导包案机制,持续化解信访积案,新创“三零”社区(村)10个以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提升辖区安防技防水平。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涉未成年人、涉毒、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守牢群众安全防线。
(八)坚持以民为本、为民造福,呵护幸福和谐大家园。实施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形成民生实事清单,让经济总量、财税增量更多转化为群众生活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与城市共成长,优化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唱响“岳麓山下好读书”品牌。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学品质,支持幼儿园多元化发展。鼓励名校合作办学,建设长沙市一中新校区,有序扩大区域优质普通高中资源。统筹城乡学校建设,新改建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5所,扩充学(园)位1.2万个,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健康新区建设。发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科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深化与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区域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省儿童医院、市妇幼、中医附一、中医附二河西新院建设,支持航天医院扩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落实生育奖补政策,新增普惠性托位840个。
提升民生实事实效。扩大“乐业湘江”品牌影响力,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织密筑牢社会保障网,进一步完善低保、残疾人、特困人员供养等基本服务和记AG托底机制,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0户以上,康复救助残疾儿童200人以上。办好群众身边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0个,提质改造地埋式垃圾站15个,新增人行天桥5座以上、停车泊位2.6万个、充电桩400个,新建健身场地设施30处。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新改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家、老年食堂10个。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实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塑造“艺术湘江”文艺品牌,新建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5个。稳步化解超期未安置遗留问题,争取提前一年完成安置任务。建立工程领域大数据监管平台,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深化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发展红十字会、慈善、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关心青年、妇女、儿童等群体发展。优化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